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的提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和知识分享的核心载体,其角色与功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那么,什么样的图书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其从单纯的阅读空间向知识孵化器的转型。
近期,上海高职高专及民办院校图书馆馆长2025年研讨会在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信息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为主题,汇集了多位图书馆馆长,一同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如何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会议特别设置了专题论坛,重点围绕“上海赛区经验总结与提升策略”和“Deepseek等AI工具创新应用场景”展开讨论。
会议中,业内人士普遍认同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智能科技的引入不仅让图书馆成为了知识的宝库,更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例如,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云平台,旨在打造一个拥有海量内容的“数字核心”,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和研究资源。项目经理周桐在会上提到,随着阅读方式的不断革新,图书馆必须适应当代受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独辟蹊径,成为一座“没有纸质书”的现代化机构。其有着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敢于在馆际合作领域进行创新探索,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为此,图书馆不停地改进革新服务模式,开始引领智慧图书馆的新发展潮流。举例来说,该馆拥有超20亿条元数据记录,涵盖了2万个期刊出版社和7万个图书出版社,310多种资源类型,数据其实就是每日实时更新的。
该平台整合了3225种开放获取资源,收录了17932种国际期刊的索引摘录,并提供12032种西文学术期刊的全文。读者能轻松访问超过130万篇美国化学学会的文章,这中间还包括60多种专业期刊,内容涉及高分子化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等20多个相关研究领域。此外,平台还配置了205000本西文学术电子书及2100种Choice杂志的优质学术资源,包括来自牛津、剑桥、麻省理工等多个著名大学出版社的65000本电子书。
在更广泛的读者需求方面,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也将推出10万种精品中文电子书,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上海微书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陆伟也在会上分享了其对数字科技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未来应用前景的看法。他指出,图书馆需要依靠先进的数字资源和技术服务,为读者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教育体验。
为了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高效应用,微书房将借助校园AI智能体应用与实训平台、高校定制化大模型解决方案,以及AI伴读工具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竭力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智能教育支持体系,从而为马上就要来临的教育赛事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展望未来,各大图书馆将共同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全新模式和方法,以全力培养适应新时局的高素质信息素养人才。正如研讨会上相关专家所说,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存放书籍的空间,而是应当迈向知识孵化器的新阶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将为读者提供更精准的资源,更高效的服务,将真正的完成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知识生态的完美过渡。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及信息技术的快速的提升,未来的智慧图书馆必将不单单是阅读的场所,更将成为各类知识的汇聚地和创新发展的催化器。在这样的环境下,读者的学习体验无疑将更为丰富和多样,而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也将更加迅速和广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